标题:我的创业史:从一无所有到711亿
作者:一个90后的讲述者
一、起点:小镇青年与一个想法
我出生在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小镇,90年代末的街头依旧泥泞,信息闭塞。家里条件不好,父母靠摆摊养活我和弟弟。小时候最大的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小超市,可以随便吃泡面和雪糕。
2008年,我高考落榜。所有人都以为我会复读,唯独我自己知道,我不想再走那条路了。我用打零工赚来的钱买了第一台旧笔记本电脑,那时候我不知道它会成为我命运的转折点。
二、第一桶金:淘宝上的手工小店
2009年我在淘宝上开了第一家网店,卖的是母亲做的布艺钱包和手提袋。拍照用家里的老数码相机,模特是表妹,场地就是我家后院。
一开始几乎没有订单,我守着电脑一天只刷来两个访客。但我不死心,每天坚持上传新款、优化标题,还在贴吧、QQ群里疯狂宣传。半年后,一款猫头图案的钱包火了,月销量破千。我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巨款”:1.3万元。
三、转型:从卖货到做品牌
2011年,电商红利爆发。我意识到单靠小作坊式生产很难长久,于是注册了自己的第一个品牌“布芽”,主打原创文艺风布艺用品。
为了把品牌做起来,我几乎倾尽所有积蓄去请设计师、开网店旗舰店、做微电影。那年我22岁,几乎每天只睡四小时,但每一单成交都让我热血沸腾。
2013年,我们成为当年天猫原创布艺类目销售前三。
四、融资与扩大:初见资本
2014年我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轮融资,一家天使投资机构给我500万元。条件是我要组建专业化团队,把布芽从“淘宝爆款工厂”变成一个真正有设计、有文化、有品牌灵魂的企业。
于是我们开了第一个线下体验店,在杭州最热的文创园区。开业当天排了三百多人,微博话题阅读量破百万。那一刻,我知道——我们真的做对了。
五、多元布局:从布艺到生活方式
2016年起,布芽从原本的布艺家居拓展到“生活方式平台”,我们开始卖杯子、家具、香氛、植物,甚至开起了咖啡馆。我们提出“让生活有温度”的品牌口号,试图打动更多年轻人的心。
我们还在App Store上线了布芽生活APP,短短三个月就突破50万注册用户。许多老用户说,“买的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的仪式感。”
六、危机与抉择
2018年我们遭遇了第一次严重危机。线上流量见顶,线下租金飙升。那年有五家体验店因成本问题被迫关闭,一度有媒体说“布芽将成又一个文创泡沫”。
我在最焦虑的那个晚上,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反复看着我们从2011年起所有的订单记录,一单一单翻。我想起那些陪我们走过来的老用户,那些在产品留言里说“这是我和他第一个共同的家”的姑娘。
我决定转型——全面进军城市智能生活空间。
七、新的飞跃:智能化与城市更新
2019年,我们推出“布芽+”项目:用智能模块化系统改造老旧社区空间,打造可以生活、办公、交流的综合体。我们签下了南京、成都、深圳的几个旧厂房项目。
到2021年,“布芽+”全国已有27个智能生活空间,每一个都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与社区文化新地标。
我们也被资本重新关注,完成C轮融资,估值达到76亿元。
八、跨界:科技与温度的融合
我不满足于只是做生活方式平台。我始终相信,真正能改变生活的,是科技与温度的结合。
2022年我们推出“布芽家”智能家居系列,与华为、小米展开深度合作;2023年我们发布自研的“情感AI助手”,可以为用户生成居家搭配建议、节日情境布置、甚至自动下单所需用品。
这一年,我们入选《财富》中国40强最具影响力独角兽企业。
九、巅峰:711亿背后的故事
2024年末,布芽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市值711亿元。
那天敲钟仪式结束,我回到办公室,脱下西装,打开旧电脑的硬盘,里面还保存着我第一款猫头钱包的设计图和最早的五十个订单客户的地址。
我给所有人写了一封信:“感谢你们的信任。从一只手工钱包,到一个711亿的生活帝国,是你们让我相信,梦想并非奢侈。”
十、回首与展望
现在每当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总是笑着说:“是坚持,是相信,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一句又一句‘我还能再试一次’。”
我的创业史不是传奇,而是一代90后真实的成长史。从小镇走来,从泥地起步,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
这一路上,我最骄傲的不是市值,而是那些和我一起走过来的员工、用户、伙伴。
未来呢?布芽还远未完成它的使命。而我,也才刚刚开始。